产品中心
杏彩app赣州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修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州篇章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根据《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十三五”是赣州农业发展最快、乡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强的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打好现代农业攻坚战,有效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农村同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基础地位巩固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八年位列全省第一。习总亲临赣州视察,高度赞誉“赣南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村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大会、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大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等相继在赣州召开,发展地位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规模农业迅速扩张,农业发展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建成高标准农田200多万亩,粮食生产获“十七连丰”。赣南脐橙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价值连续六年稳居全国水果类第一。蔬菜产业异军突起,建成钢架大棚突破20万亩,获批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成为共建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城际合作城市。畜禽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恢复生猪产能,屠宰加工取得突破。茶叶、白莲等特色产业竞相发展。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四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顺利通过国家检查和省级验收。农村危旧“空心房”整治全面完成,新农村村点整治基本实现所有25户以上宜居村组“扫一遍”,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数、覆盖村庄数均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全南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寻乌、全南、崇义、大余、龙南、定南获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县。
——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均成立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农业农村“三改合一”[三改合一:统筹整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改革与管理、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等三项改革,以村为单位在一个平台集中实施。]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全面消灭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00家。农垦改革稳步推进。
——农民生活明显提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114.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五个一”[“五一个”产业扶贫机制: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创新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产业扶贫机制在全国推广,脐橙产业成为全国产业扶贫三大范例之一。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从大的发展环境来看,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正处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挖掘农村巨大市场潜力。随着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三大战略”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明确把乡村振兴作为“六大主攻方向”之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在“三农”政策调整、城乡格局变迁、农村改革深化、新一轮技术变革的交织影响中开启新征程。
在此背景下,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将面临新形势。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将加快由数量增长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转变,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资产化,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使得农业的个性化、高端化、体验式消费成为新趋势,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生态、居住、文化等多元价值将不断得到发掘和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推动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城乡形态出现新变化,促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三次产业融合更加深入,农业、农村、农民得到全面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从而催生出农业新的生产方式、加工方式和营销方式,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农业农村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农情未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比较效益低下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农业基础不牢、结构不优、加工不深、规模集约化程度不大、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依然存在。二是现代化程度不高仍是农业农村的基本现实。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不强,全产业链存在不少断点,“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优而不特、特而不名”的发展格局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三是乡村建设仍是农业农村的艰巨任务。现在的乡村处于一个变革的阶段,乡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不断凸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堵点”“盲点”,农村要素发展活力尚未充分激发。
综合判断,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虽面临不少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必须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主动顺应“三农”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准“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我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及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总抓手,以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把乡村建设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着力固根基、育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争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排头兵,奋力在老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勇争先。
到2025年,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具体目标是:
——产业兴旺取得新突破。补齐农业产业链短板,向高效率、高品质、高附加值转型发展,形成“1+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2亿斤左右,以脐橙为主的柑橘种植面积达260万亩,设施蔬菜大棚面积突破60万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乡村建设实现新跃升。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更加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左右,美丽宜居村庄占比达到30%以上。
——农业农村展现新活力。新一轮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村发展活力得到极大激发。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农民生活得到新提升。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政策平稳转型支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与全国、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全面把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要求,聚焦乡村振兴主攻方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走出一条新时代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
落实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并逐项推进政策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进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有效衔接,确保政策不留空白、工作不留空档,争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排头兵。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动态监测,实行分层级分类帮扶,守住返贫致贫底线。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放式帮扶,多渠道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大扶志、扶智力度,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发展壮大特色帮扶产业,着力培育一批种养大户或专业户。加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及致富带头人培育,吸引本地能人回乡创业,强化传帮带的政策导向,把联农带村能力作为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社以及各类财政资金扶持项目的申报条件,积极引导履行社会责任。整合开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精准开展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推进消费帮扶专区、、专馆建设,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完善提升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把握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老区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走出一条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坚持循序渐进与精准施策相结合,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分步部署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不搞“一刀切”平推,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坚持农体、共享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通过规划设计、要素投入、督导考核、宣传培训等机制,引导不同类型乡村找准发展路径、发挥自身优势,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全市各行政村的发展现状、工作基础等,将发展基础较好的村作为巩固拓展村,将发展相对滞后、短板突出的村作为重点帮扶村。突出示范引领,每个村都要以产业振兴为基础,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中优先选择几个方面切入突破,逐步全面务实推进,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各县(市、区)在五大振兴中都要有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示范村,以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全域发展,构建“村户成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建设格局,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总结运用扶贫减贫治理经验,健全完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