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东莞打造新型田园综合体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一期即将开放 世界工厂的新稻路

日期:2024-12-23 08:45:03 点击数:1 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乘着穗深城际一路向南,列车驶出洪梅站,窗外的景物在今年有了新变化——一片钢筋水泥间多了抹金黄和碧绿。

  东江的洪屋涡水道呈S形流过,环抱着近900亩的稻田和一个精致的湖泊小景。这是即将开放的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一期。

  7月,阳光染黄了连片的稻米,白鹭在阵阵热浪与稻香间飞过,地面舒展开一幅和世界工厂截然不同的田园画卷。从小在这里生活的莫达全知道,田野里、滩涂中,消失多年的禾花雀和白鸽鱼又回来了。

  夜幕降临,稻田边的碧道热闹起来。村民拉来音响,三五成群,对着稻田和来往运动的人放声高歌。村民常常把这些画面发到抖音,村干部们刷到后顺手点个关注和赞,然后便打开评论区里看看村民的留言。

  曾经,这里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一番景象:窝棚遍地、耕地破碎,从小江畔戏水、充满野趣的生活,越发只存在于村民的记忆里。

  洪屋涡村的绿色家底是如何唤醒的?超3000亩的田地里还有多少附加值的衍生可能?走进金色水乡稻田公园项目,不难发现:这有一条世界工厂的新“稻”路。

  2020年除夕,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一期的922亩土地连片改造表决通过。洪梅镇代表、洪屋涡村莫达全回忆道:“年前冬雨淅淅沥沥,我和其他代表冒着雨在洪屋涡村里挨家挨户上门,找村民沟通连片改造,不断给村民解释项目。”

  为什么一定要连片改造?老照片里还能看到当时的景象——农田长期荒废、杂草连片,或是随意转租、违规挖坑造塘;土地被外包给其他公司种植草皮,日渐变薄,窝棚、鸡棚遍地……农田“零散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几乎充斥着整片土地。

  2019年,洪梅镇多次组织代表会同10多个部门专题调研,整理形成《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动洪梅镇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并就重塑环境、打造宜业宜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提出建议。

  报告建议,充分利用好本洲、蒗洲和钱公洲等地块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田园风光改造,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融合发展。

  之后,建议获洪梅镇委镇政府采纳。进一步研究后,基于此地块的洪屋涡村千亩高标准水稻田农业园建设项目被提出。项目也成为东莞水乡功能区首个连片稻田建设实施试点项目。

  推动连片改造的难点在于,拆除乱搭乱建的窝棚常引发村民的抵触情绪。当地代表、村干部深入乡村角落、田间地头开展群众工作。“遇上村民不理解时,我们更要细心对接、耐心引导,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想法。”莫达全说。

  面对项目支持率低、群众不理解的困境,洪梅镇建立与洪屋涡村党委联动的工作机制,组织代表到从化艾米稻香小镇参观学习,加深对项目的理解;发动代表会同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等,以分组包片、联系包户、派发“市民一封信”等方式,开展联系群众大走访活动。

  三个月里,洪梅镇代表入户达60多次,联系群众700余人次,收集村民的诉求及对连片稻田项目建设的意见20多条。项目还组织座谈会、推进会、茶线人次,村民赞成率和村民代表赞成率均超90%。

  最终,该项目开展草皮种植、乱搭窝棚、撂荒闲置等整治,累计拆除田间窝棚搭建物297个,清退草皮1650亩,再投入2亿元经费开展土壤改良、水田垦造、水利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恢复耕地1920.9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正在显现。

  此外,在东莞市自然资源局的支持指导下,作为全市首宗垦造水田项目,该项目还通过连片新增340亩水田指标,为东莞市解决水田指标储备问题,以高水平“占补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丰香8号、莉香占、枣红糯……在金色水乡稻田里,优质水稻叶姿披垂、长势繁茂,平均亩产在380—400公斤。现在,村民的收益也比以前更稳定,每亩收益能到2500元。

  2021年,土地完成连片整合后,如何盘活基本农田,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了项目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洪梅镇委提出,统筹推动稻田连片改造,加快打造为集农业生产、农田体验观光于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

  在这之后,现行实施的金色水乡稻田项目规划被正式推出,对项目定位、远期规划、首开区规划及资金测算做了更加具体的谋划。更大的地块被划入金色水乡稻田项目,整个项目占地3118亩,分为四期建设,原先完成整合的地块成为一期项目。

  洪梅镇通过镇村联动的方式统组农户土地,交由镇属公司统一规划种植,实现退草还耕。2023年,当地共投入1200万元完成垦造水田340亩。

  当地实行镇财政统一补贴、镇农林水务局统筹实施、村集体推进的农地统租模式,由镇财政按照每年2500元/亩、10年期的统租标准对连片稻田项目统租地块补贴租金,带动种粮积极性,稳定农民收入。

  当地还通过镇属企业统筹土地,整体流转经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分散种植导致农田地块小、高效农机难以进入作业、难以精准化施肥用药等问题,实现高端、高质、高效种植,加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百千万工程”,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2023年7月,东莞市2023年“更好发挥代表作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金色水乡稻田举办。

  东莞市会现场建议,洪梅镇要以金色水乡稻田项目为抓手,结合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建设理念,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发动代表以实际行动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厚植绿美成色,推动项目建设更合民情、更聚民心。洪梅镇积极响应号召,把金色水乡稻田项目列为2023年重点监督项目,多次组织代表实地视察、“回头看”,以“组合拳”形式跟踪项目进度。

  2023年,项目被列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东莞市“美丽田园建设试点”、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首期重点项目,美丽田园化身美丽粮仓,低效“巴掌田”蝶变为高产“连片田”,良好生态效益获省市肯定。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洪梅镇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期间,东莞市代表、洪梅镇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月娥建议,项目关键要在强化群众共享生态资源开发增值收益、持续优化生态产品市场环境、积极构建生态产业政策有效传导机制上下功夫,切实把传统农业生产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立足于此,洪梅镇依托项目田畔的洪屋涡水道,以东莞市碧道建设为引领,完成超20公里碧道改造提升、近30公里碧道绿化美化建设。

  碧道的“线”串起两岸文旅节点的“珠”。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东莞党史学习教育中心、百年国漫馆……洪梅镇的新兴产业资源、生态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逐步联通共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据悉,项目还计划在沿线完善公共停车场、亲水平台等公共配套,打造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一河两岸生态生活特色示范带。

  如今,得益于项目一期建设,稻田主干道已铺设好混凝土路面,美丽田园成了村民新的休闲散步好去处。看着稻田,村民有感而发:“环境好了,居住更加舒适了。”

  “我在等待一个美丽的日落。”在金色水乡稻田里,当地80后青年黄振许带着镜头寻找稻田里最佳日落观赏点。他给自己开了个视频号,名叫“东莞新一代农民许哥”。有空时,他常发布自己拍摄的稻田视频,想尽各种办法帮稻田推广。

  像黄振许这样的青年并非少数。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项目带动更多灵活就业人士参与宣传推广,全网吸引近10000人关注,持续为项目引流。

  项目规划显示,将在做好耕地恢复、生态保护,结合都市田园、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发展趋势,满足市民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需求,适度布局休闲、文旅、科普、研学等功能,创新“稻田+农业+商业”发展模式,推动建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共生农业公园,打造为东莞良田公园建设的示范。

  东莞市会副主任郑琳也曾建议:“要在坚守底线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目前,蓝图也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市镇的有效参与,汇聚了党委、、政府、村集体、企业等多方合力,护航金色水乡稻田项目有力推进。

  依托金色水乡稻田场地特点,洪梅镇举办丰收节活动,将稻田研学、亲子农事、项目展示、村民市集、乐购洪梅、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融汇一堂。参加活动的莫女士说:“很开心和小朋友一起扎稻草人,他们第一次体验到收割,非常兴奋。”据悉,洪梅镇丰收节暨洪梅系列活动等多个农文旅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超3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直接、间接带动更多就业岗位。美丽田园风光吸引周边居民到此休闲活动,逐渐衍生夜间经济,周边绿道变成“美食街”“小夜市”。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建设已累计带动2000多人次就业,拉动各类消费80余万元。

  项目还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新品种研发、新技术运用和减灾稳定增产的能力。据悉,项目还有望借助农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吸引农业科研人才、专家等入驻。

  目前,项目还在加快推进营地公园、湿地公园、龙舟公园等配套建设,打造片区“生态客厅”,创造引才留才有利条件,支撑产业发展。

  据介绍,未来,洪梅镇将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建设,增设多重趣味体验路线,把农业生产的生态优势转化为洪梅高质量发展优势。村落现状与镇域发展的落差在逐步缩小。

  从连片种植到稻田公园项目开发,再到上升为省市示范平台,金色水乡稻田公园的示范效应能级不断提升,美丽田园正续写绿色发展的故事。

  这名土生土长的东莞洪梅洪屋涡村人,开始“掌管”村里金色水乡稻田公园的1084亩农田。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他戴上帽子、揣着巡查手机、开着电动车去田边“转一圈”——这是他的巡田日常。

  眼下,这座良田公园稻穗饱满、迎来收割季。回想20年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守着一亩三分地种粮食的利润越来越低,一批村民洗脚上田,想办法挖水塘、搞养殖,种草皮、甘蔗,大量土地被铲去耕作层,裸露如“斑秃”。

  近年来,东莞把耕地保护融入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中,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创新提出耕地保护集聚区,以现状耕地和农用地为基本盘,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25.8万亩,并明确了今年恢复耕地1万亩的目标。

  在耕地保护集聚区这个“总笼子”里,东莞结合耕地总量管控、耕地“进出平衡”等要求,有序建立耕地恢复全流程管理机制、为耕地恢复立项审批模式“瘦身”,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区域经济平衡机制,相关经验得到省自然资源厅的认可和推广。

  作为全市田长制的试点先锋,洪梅镇已划定10290亩耕地保护集聚区。其中,洪屋涡村的金色水乡稻田公园也是全市谋划的千亩级良田公园之一,被赋予打造集农业生产、生态融合、观光体验、研学科普为一体的特色水乡田园。

  在洪屋涡村,高水平“占补平衡”近日迎来新成果——从鱼塘“变身”,洪梅镇垦造水田项目完成验收,并成功申报入库,形成340亩水田指标。

  以全市推进“田长制”为契机,洪梅镇还成立了由镇委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动“田长制”的深入实施。

  成为田长后,莫卫东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他对上级下发的问题线索开展即时核查,也重点查看有无违法占用、破坏耕地的情况,督促承包方按耕地用途做好种植利用等工作,严防擅自改变耕地种植结构、用途,“时常要来看看田里生长情况,我心里才踏实。”

  巡田、串门、宣讲……巡田过程中,“科技范”拉满。通信铁塔上的高清摄像机、无人机,与“田长巡田”移动端共同编织起一张保护网。田长们手持巡田手机,行走在田间地头,推动实现问题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守护好每一寸“饭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