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地下15米城市在“进化”!揭秘东莞首条综合管廊

日期:2024-12-23 08:16:30 点击数:1 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塔吊林立,车水马龙……四月的东莞国际商务区,一切都正迎着春光拔节生长。寻常之间,少有人想到,支撑整个商务区运转的部分电力、通信、给水管道,都被集中在地下15米的一个个“小房子”里面。这些“小房子”有何奥秘?近日,南都记者走进东莞首个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的管廊项目——东莞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探访藏身地下的“城市大动脉”。

  行走在东莞国际商务区,满眼新气象,处处都有新变化。与其他城市路面井盖密布、空中线缆交错不同,这里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呈现出一番别样景象。而这一场景,在成京辉的脑海中已憧憬多年:“其中奥秘,就在地下。”

  成京辉是东莞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项目负责人,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他,对管廊的情况了如指掌。“去年底,东莞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已有将近五个月时间。现在,按我们测算,线%。这个数据对于处在运营初期的管廊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

  藏身地下的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用隧道。通过廊道空间及配套的附属设施,可以实现对两种以上市政管线的集中建设和管理。因此,综合管廊也被形象地称为城市“大动脉”和地下“生命线”。

  东莞首个开工建设并投入运营的管廊项目由东实集团下属公司商务区公司负责运营,东莞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示范段全长5.6公里,包括双舱干线管廊、缆线管廊,目前已入廊管线包括电力电缆、给水管、中水管等等。管廊内还配置了相应的附属设施,包括综合管理平台、消防系统、通风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控与报警系统、排水系统、标识系统等,真可谓“别有洞天”。

  在设计平面图上看,这条不足6公里的管廊,就像一条俯卧于地下的“长龙”。而正是这样一条“卧龙”,为城市发展开拓了新的地图,也为东莞国际商务区打造“湾区魅力都心”奠定了坚实的市政基础。

  成京辉告诉记者,管廊建成后,无论是对企业还是普通市民而言,最直观的好处就是,便捷性和安全性都有了极大的保障。而这也是东实集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奋力彰显国企担当的写照。

  首先,管线入廊后,各种管线铺设的施工时间大大缩短,原来一个月的工期,现在直接缩短到三五天。其次,管线入廊后,不存在外部人为和施工破坏,维修的频次也会明显减少,而且管线也不会再受到地下水和土壤的腐蚀,管线的使用寿命也会从原来的二三十年延长至近百年。不仅如此,相比于地下管线直埋铺设的方式,管线入廊后,一有问题会被更快发现,日常损耗更低,企业的运维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当然,最重要的是,东莞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的建设,能为商务区节约近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而这对于寸土寸金的商务区而言,是极为宝贵的。”成京辉说道。

  第一站,记者来到了综合管廊的监控室,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监控大屏。成京辉告诉记者,这是由东实集团商务区公司自主创新开发的综合管廊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管廊的集中管理和统一控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然而,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大屏幕背后,却是整个商务区综合管廊的“智能大脑”,其中更是蕴藏着满满的新质生产力。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管理人员能够全面、直观地监测管廊的整体运行情况,并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人员和设备的调度,通过智慧化手段对综合管廊实现实时监控管理。”

  成京辉还举例称,管廊内安装了大量的智能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检测管廊内的氧气、温度、湿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时反映管廊环境的变化,为环境控制和设备调节提供准确的数据。

  “通过监控中心,我们的运维人员就可以看到舱内各条管线的环境参数,有没有故障,是否有消防报警,是否有入侵报警,还可以对巡检人员进行定位等等。”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透过大屏幕,记者还看到综合管廊各个分区的情况:管廊内各个舱的各条管线分布有序,而有些舱还在“虚位以待”,为未来的管线增容扩容留足空间。

  从综合管理平台出来,往地下再走一层,记者来到了管廊的最深处,也就是距离地下近15米的综合舱,而这里才算是管线真正意义上的“新家”。“现在,我们这里有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给水管线,基本上应入的管线类型都已经纳入进来了。”

  成京辉还告诉记者,以前管线埋在地下,容易被腐蚀不说,还容易遭到各种破坏。现在商务区不少管线已经入廊,相当于从以前的“毛坯房”搬进了现在的“精装房”里面。“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管线陆续‘入住’”。

  然而,在综合舱的“探秘”过程中,记者并没有看到有管廊运维人员的身影。原来,商务区管廊内的各类传感器、视频识别等各类设备多达2000多个,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状态信息,同时设备还能对管廊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与深入分析,智能化水平非常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管廊完全不需要运维人员。“我们现在运维团队有20人左右。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排查出管廊的异常情况后,我们管廊的运维员就会立马去现场处理。与此同时,我们还有日常的人工巡检,包括检查管廊照明、通信系统、管道阀门、法兰状态,排查火灾、水浸、入侵隐患等等工作。”成京辉还称,虽然管廊长度只有不到6公里,但巡检一轮下来运维员也要走个上万步,用上将近一天的时间。

  “地下综合管廊,如同扎根在城下的城市血脉,一脉通将全身畅”。作为商务区综合管廊项目部的负责人,成京辉深知管廊建设的不易,但他更清楚,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城市的“面子”。

  记者了解到,在管廊规划建设初期,成京辉和团队多次到珠海横琴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等项目参观交流,学习当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就是为了将商务区综合管廊打造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百年工程”。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在管廊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跨跃广惠城际铁路、下穿新基河等难题。”据成京辉介绍,商务区综合管廊周边多是已经建成的醇熟小区,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下降,也加大了对周边小区保护的难度。另外,管廊建设还要跨跃广惠城际铁路,施工开挖、打桩过程中要特别控制震动的幅度,并进行实时监测,丝毫不能影响到广惠城际的正常运行。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众所周知,管线入廊是地下综合管廊可持续运行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但“有廊不入”,也成了很多管廊要直面的共同难题。东莞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试点项目也不例外。

  “大家都知道管廊好用,但涉及到收费问题,管线企业入廊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成京辉告诉记者,在管廊收费这块,目前商务区综合管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在东莞出台地方政策,明确收费标准后,东莞的管廊收费将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他还称,现在东莞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示范段一年的运维费用成本自然是不低的。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成京辉认为,建设综合管廊,既是满足市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是东莞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的发展需要。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

  2018年,东莞审议通过《东莞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并提出东莞将大力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以此促进城市再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基础设施运作效率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同年6月,东莞市规划建设的首条综合管廊,即东莞国际商务区综合管廊示范段正式动工。

  记者还了解到,早在2022年7月,东莞市第一条与快速路同步建设的综合管廊——东莞火车站110KV、220KV高压线迁改工程东延线段综合管廊就已实现全线kV多回路架空高压线影响,火车站南广场及地铁二号茶山站共约二十多公顷土地开发难以开展。为解决上述问题,东莞建设了东延线段综合管廊,并把高压线迁出了TOD开发区。而这对茶山城市开发尤其是TOD开发和交通环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可释放沿线茶山及石龙镇大量土地资源。

  同时,滨海湾新区也正推进东湾大道综合管廊建设,该段管廊长度约3.675km,分两段建设,呈东西走向,西起于福海路东侧,东至交椅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