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杏彩app沈阳早参(2022年8月8日)

日期:2024-12-23 09:00:56 点击数:1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明天到周三天空连续晴好,但体感上有微微的不同,明天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17℃,偏北风,闷热的体感有所缓解,白天注意防晒即可,夜晚睡觉时空调可以歇一歇了。周二和周三以偏南风为主,最高气温30℃,不敢说是桑拿天,但晴热是跑不掉的了,注意防暑降温!

  近日,《辽宁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版)》印发,共纳入行政许可事项730项。清单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以及“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两部分构成,其中各项行政许可事项均明确了事项名称、主管部门、实施机关、设定和实施依据。清单之外,不得违法实施行政许可。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多项预期性指标。规划提出,2025年,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城市社区政务通用自助服务覆盖率达100%,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不少于18人等。

  8月5日,从辽宁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局与辽宁省财政厅等部门紧密配合,注重发挥“金融+财政”协同效应,立足实际做好创业担保的“加减乘除”,打造金融支持薄弱环节发展的“辽宁样本”。截至6月末,全省(不含大连)金融机构当年新发放创业担保55亿元,同比增长超100%,余额132亿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主体6.7万个,在支持困难群体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6日晚,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通报,盘锦市集中开展绕阳河河道内阻水建筑物清障,已完成红旗干渠、生态路及10处套堤5490米清障任务。经过5天的持续抢险,6日18时20分,盘锦绕阳河溃口河堤成功合龙。目前,绕阳河左岸曙四联段无新增险情发生,无人员伤亡。

  2022年8月3日5时39分,年仅51岁的高君在前往执勤岗位的途中突发疾病,晕倒在地,经救治无效因公牺牲。他爱岗敬业、忠诚履职、拼搏奉献、夙夜在公,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历朝历代,沈阳这块土地上只种植旱田。虽说在田里种什么的地区传统一时难改,但在清廷从盛京(沈阳)迁到北京后,清朝统治者为何不在私心的驱使下,将江南等地的水稻移植盛京,以反哺“龙兴之地”呢?其实,恰恰是清朝皇帝的私心,延迟了水稻在沈阳种植的时间。

  据考证,清帝一直知道关东黑土地适宜种水稻,之所以不让种植,是因为大米做出的饭腴香柔软,八旗兵吃了这种粮食会变得性格温顺,丧失斗志。所以清帝宁弃“千里膏沃之野”不种水稻,让八旗子弟去吃能够耐饥饿、壮血气的高粱,以保持战斗力。

  这样的考虑,曾让朝鲜王朝的大文豪朴趾源抱憾不已。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朴趾源随堂兄朴明源率领的朝鲜使团到北京祝贺乾隆70 岁生日,在路过今沈阳市于洪区境内的永安桥一带时,看到蒲河流域“绿水无际、青泥润烂”,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不禁感叹道:“若辟此为万区水田,不知岁收几亿万石红稻香粳”。他没想到的是,百余年后,朝鲜族人真的就在距永安桥不远的这块膏腴之地,破开荒地,开辟稻田。

  据档案资料记载,1906年,当时住在沈阳西北郊区王家荒(现属于洪区大兴朝鲜族乡吴家荒村)的汉族人王长兴,从外地雇来金时顺等3户朝鲜族农民,腾出自家的西厢房供他们居住,让他们在蒲河岸边低洼地块种植水稻。这3户有丰富种植水稻经验的朝鲜族农民当年即开垦了60亩荒地,并在蒲河转弯处修了一道滚水坝,用作灌溉。试种水稻当年就获得成功,由于这一地区荒地多,距河水近,从而引来大量朝鲜族农民陆续到这一带从事水稻种植。

  1912年,一位名叫安彦的朝鲜平壤实业家来到这里,在吴家荒、南陈家荒、北陈家荒(现均属大兴乡)租用荒地4500多亩,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稻田在沈阳扎下根来,固然有稻种适宜、朝鲜族农民技术过关的原因,土壤和气候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据有关专家研究,辽宁地区有适合水稻成长的土壤,因为是一季一熟,在寒冷漫长的冬季,更有利于土壤恢复和杀灭病虫害。更重要的还是气温。实际上,全球有两个区域最适合水稻种植,其一是环渤海地区,其二是印度北至我国云贵高原地区。所谓“环渤海”地区,主要是指大连向北,以沈阳为中心方圆1000公里的地方,东到日本,西至内蒙古东部地区。这一地带秋季的平均气温不太高,刚好适宜了水稻的生长要求。另外,辽宁地区内陆盐碱地较多的特征也有利于生产优质水稻。

  沈阳地区水稻种植成功,令当时的地方当局认识到水稻种植业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开始从政府角度给予扶持,发起了由政府组织、民众参与的挖渠行动。从1913年10月开始,用近6个月的时间,开挖了从城东上木厂向西经大北、小北边门外横亘沈阳城,再经北陵南过塔湾,西至刘家窝棚入蒲河的灌溉渠道,渠宽三丈,引浑河水入渠,中设闸门以控制水量。

  后来此渠称为“新开河”,又因为开渠是为西北蒲河沿岸一带洼地辟种稻田,“挑挖此河以资灌溉”,所以也称“新开河”为“水利河”。

  当时,“新开河”两岸尽是低洼之地,杂草丛生,土质肥沃,有了河水灌溉后,附近的汉、满族农民也学着改旱田为水田,开始种植水稻。荒地有了灌溉后,许多朝鲜族人移居到塔湾以西(今于洪区境内)开垦种植,这里成为当时沈阳境内最重要的水稻产区。

  1930年修纂的《奉天通志》,在总结清末民初辽宁地区稻田发展概况时写道:曩者地旷人稀,天然之利未暇经营。自光绪季年劝业道派员调查地方水利……各处之人民知稻田之利益胜于旱田,于是互相效仿,而各县境之山陬水,水竹巫洼田下甸十数年间,皆区画井井,一变而为膏腴。

  上世纪20年代以后,沈阳地区稻田面积迅速增长,1923年统计为8万多亩,1945年达到9.4万亩,其中大部分是由西部和西北部(即今于洪区境内)的朝鲜族农民耕种的。按当时水稻亩产200斤的产量计算,沈阳地区水田每年生产稻米达1万吨以上,数量相当可观。

  而如今的王家荒已是半城半乡,南边是林立的高楼,北边是沈山线铁路,稻田的面积已经缩水,城市的发展让当年这些“荒”村越来越缺少乡村的味道。但始于王家荒的稻米种植运动,却在沈阳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如果你驱车去寻找沈阳周边的水田,会发现水稻的种植是呈一个半环形绕在沈阳西部,仿佛一弯月牙照亮了沈阳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