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杏彩app中国杂交水稻发展之路

日期:2024-12-23 08:08:54 点击数:1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1964年,袁隆平在水稻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在国内首次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的论文,开创了我国籼型杂交稻的研究。

  经历了6年的探索,袁隆平提出了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该设想的指导下,他和助手于1970年11月在海南发现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培育不育系和“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籼型杂交稻在全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从“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即方法上向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1996年,我国超级稻研究计划启动,袁隆平又提出了以形态改良和优势相结合,培育“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高度抗倒”的株叶形态的技术路线年实现了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育种目标和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育种目标。截至目前杂交水稻在我国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因对杂交水稻的杰出贡献于2001年获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16项国内和国际大奖。

  杂交水稻是20世纪70年代由我国首创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为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杂交水稻的国际化推广为亚洲、非洲一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也增进了中国与推广国民众间的友谊。

  196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我国率先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12月31日,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的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先培育成功强优势的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1976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由于单产比常规水稻大幅度增加,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东方魔稻”。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科研成果转让给美国,拉开了杂交水稻国际化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率先在印度、越南等水稻种植国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和越南成为继中国之后大面积成功应用杂交水稻技术的国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有多个国家实现了杂交水稻商业化生产应用。

  截至去年,中国以外的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约为300万公顷。越南1992年在北部试种中国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后,开始大量引进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从1992年的1.1万公顷快速上升到2003年的60万公顷,2008年达到67万公顷。杂交水稻的增产率达20%以上。2001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展杂交水稻及配套技术示范经济援助项目,在巴基斯坦试验、示范中国的杂交水稻,并获得成功。中国引进的杂交水稻品种与当地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和普遍适应性,一般增产幅度达30%以上,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广泛欢迎。此外,印尼、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亚洲国家和一些非洲、南美国家引种我国的杂交水稻,都获得成功。

  目前全世界种植水稻的国家有110多个,除中国外,全球每年水稻种植面积有1.1亿公顷,而其中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目前仅300万公顷。据专家预测,随着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2020年中国以外地区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将达到5000万公顷。仅此一项,全球每年将增收稻谷7000万—8000万吨,可多养活2亿多人,为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缺粮国家迫切需要引进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以解决其粮食自给难题。这给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