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杏彩app有人空栏五个月很焦虑有人高薪招“猪倌”忙扩产生猪养
截至目前,19家上市猪企(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立华股份、京基智农、天邦食品、天康生物、神农集团、巨星农牧、唐人神、罗牛山、华统股份、大北农、东瑞股份、金新农、新五丰、正虹科技、傲农生物、新希望、*ST正邦)发布2023年年报及业绩预告显示,有16家预亏。
另一方面,记者综合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信息发现,截至3月第3周,生猪价格14.93元/公斤,预期盈利109.46元/头,这已经是该指标自1月下旬“转正”以来,连续第8周保持盈利预期。有青岛养殖户向记者确认,近期当地生猪价格可以达到8元/斤,养猪已经不亏。
从19家上市猪企发布的信息来看,2023年亏损猪企业从5家增至16家,归母净利润共计约-285.9亿元至-246.9亿元。也就是说,陷入亏损的上市猪企激增,行业整体处于“吃老本”状态,已经是板上钉钉。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公告,*ST正邦、京基智农、新希望三家预计净利润为正,分别为80亿-100亿元、17.46亿元、3亿元左右。不过,三家企业实现盈利靠的并非养殖业绩,而是“偶然因素”。其中,京基智农和新希望分别通过房地产业务和战投融资实现“扭亏”。而去年因为资不抵债启动重整计划的*ST正邦,则是公司重整计划已经执行完毕,以股抵债产生了重整收益,事实上,其生猪业务净利润亏损预计仍然达到30亿-40亿元。
首先来看销售业绩。进入2024年,从已经发布1-2月生猪销售数据的17家上市猪企情况来看,销售数量共计2419.76万头,较去年同期的2165.23万头增加约254.53万头;销售收入350.95亿元,同比增加23.09亿元。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信号,意味着,去年猪企增量不增收的情况,正在扭转。以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三大头部猪企为例,三家1-2月总销量1813.31万头,同比增长约17.8%,销售收入为282.11亿元,同比增长约11.08%。
再来看产能。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42万头,延续自去年7月以来的下降态势。中信期货研报认为,预计今年8月之后,前期去产能的效果开始显现,生猪出栏量降幅会扩大,可能导致生猪供给趋紧,从而带动市场回暖。
有分析认为,从生猪销售情况来看,预计今年上半年生猪供给仍较充足,后续猪肉价格有望延续磨底走势。但是,部分成本不占优势、负债率较高的规模养殖场可能受到冲击,加快行业去产能进度。
事实上,眼下上市猪企的资金链可谓状况频出。此前已经法院裁定确认执行完毕重整计划的*ST正邦,1月27日至3月19日期间,共发布四次关于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性公告,提示投资者其业绩预告数据仅为初步测算数据。若公司2023年度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出现相关财务指标触及《股票上市规则》第9.3.11条的相关规定,公司股票将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3月18日,天邦食品则发布公告称,拟以公司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重整价值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和预重整。
上市猪企业接连出现的发展窘境,无疑凸显了行业经营压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眼下中小猪企和养殖户们,正在逐渐分化,形成两重天的养殖格局。
“今年肯定比去年好。”最近,平度崔家集镇养殖大户孟祥美忙着扩大规模,能繁母猪从去年最低时的500头增加到1300头,预计今年出栏量将达到两万多头。同时,新建的育肥场也已经投产,急需人手,招聘待遇方面,也是毫不吝啬,除了管吃管住、外卖随便点,养殖场的工人人均月薪可达5000到8000元。
红红火火的生产预期,来自于对养殖成绩的自信,孟祥美告诉记者,前两年行情差,她趁机淘汰产能、升级装备,如今1300余头母猪,日常管理只需要十几个工人,清粪、上料全部实现自动化,降本增效效果明显。“我们目前的养殖成本可以控制在7.4元上下。”她表示,随着猪价行情有所好转,最近刚刚以8元/斤的价格出栏一批生猪,已经实现盈利。
无独有偶。曾经是传统养殖企业主的刘勇,也通过变革迎来了新生。五年前,他开始转型做养殖届的平台公司,发展“平台+农户”养殖模式,优化生产效率,分散养殖风险。“通过采取订单模式,养殖户只要达到养殖标准,每头猪的养殖收入为220元,去掉成本,净赚约150元。”他告诉记者,如今,平台公司已经集结了一百多家养殖户,分布在胶东地区以及河北等地,去年出栏量达到40多万头,今年有望达到65万头。
不过,更多养殖场户仍然处于迷茫和焦虑之中。据了解,去年以来,猪价叠加生物安全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损失较大。有养殖户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份至今,已经空栏将近5个月,而对于什么时候重新开始生产,他仍然举棋不定。
此次《方案》修订,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整为3900万头,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波动(绿色区域)下限从正常保有量的95%调整至92%。这也被认为是继续引导行业产能去化的政策信号。同时,《方案》优化了地方生猪稳产保供责任落实,强化了引导生产和市场预期等重点举措,完善了监测预警、产能调控等保障措施。
如今,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守住生物安全防控底线,已经成为生猪养殖业界共识。采访中记者发现,各地也都在积极尝试通过新模式催化养殖新效益。
平度市崔家集镇是畜牧产品生产强镇,生猪年出栏约占青岛市总量的十分之一,去年以来,平度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当地投产,通过“种养结合”模式,降本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周边20公里范围内80%以上的畜禽粪污可以得到资源化综合利用。”平度市崔家集镇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站长李京林介绍,依托项目,每年可处理13.5万吨畜禽粪污,每年为当地养殖户节省粪污处理费用超过200万元。同时,新的循环经济闭环也得以形成。该项目年产沼气约1000万立方米、沼肥约12万吨,其中沼气用于制成蒸汽向周边企业供热,沼肥用于周边田地作为高效有机肥,从而为畜牧行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