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杏彩app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

日期:2024-12-23 08:42:37 点击数:1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婺城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二五”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区面临着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重大任务。为更好地顺应国际国内环境深刻调整和变革,抢抓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婺区政发〔2011〕9号)要求,结合我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十一五”时期,我区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主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和农业成本快速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产业规模,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区农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近五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五年保持在31万亩以上,年粮食总产量在12万吨以上,粮食订单面积在8万亩以上,粮食商品量在9万吨以上。特别是早稻生产,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早稻普惠制补贴和种粮大户奖励。5年来,早稻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8.5万亩以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06年、2008年婺城区被评为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区涌现了一枝秀有机米、群飞大米、绿巨人功能米三大稻米品牌,其中“群飞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服务模式”被评为浙江农业科学发展十佳创业创新典范之首。2010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家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规模2000万元。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大力推动新一轮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初步形成了以“花卉苗木、优质稻米、奶牛乳品、畜禽养殖、蔬菜瓜果、茶叶、笋竹、水产养殖”为主导的八大特色优势产业,畜牧、高山蔬菜、花卉苗木等产业列入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范围,甲鱼、淡水珍珠等产业列入浙江省水产六大优势产业,2010年八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9.3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5%。全区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14.9亿提高到2010年的22.7亿元,增幅达52.3%,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由2006年的53.5∶4.5∶30.8∶8.2∶3.0(农林牧渔服务业),调整为2010年的47.4∶4.5∶34.5∶7.5∶6.1。

  3.经营水平全面提升。近五年来,我区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培育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大力实施龙头培育工程,探索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能力也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水平全面提升。2010年,全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累计面积达到7.5万亩,占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9.87%。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13家。全区合作社总数达到617家,合作社成员数13545人,星级规范化合作社为51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6家,市级11家,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被列入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全区累计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5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15个。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4个,浙江名牌产品4个,浙江省名牌农产品2个,金华市著名商标19个,金华市名牌产品15个。

  4.生产条件有效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区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年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建设155公里,九峰水库、“乌引”节水配套1-3期工程顺利完工,除险加固水库23座,2010年全区旱涝保收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耕地灌溉率达到60%。灌区固定渠道总长度383公里,输水干、支渠总长度104公里。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4.75万亩。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区新增设施水产面积达到5689亩,新增钢架大棚、竹棚、喷滴灌等设施农业面积10034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万亩,其中毛竹大棚面积1万亩,钢架大棚面积1565亩,避雨设施面积1180亩。全区存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内部饲养环节设施应用比例达到57%,蛋鸭离地网上平养设施应用率达65%以上,挤奶、送水、加料全部机械化达45%。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机具6万多台(件),其中农田耕作机械3660台,收割机373台,插秧机63台,农产品加工机械3139台,茶叶加工机械2014台,拥有育秧中心2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

  5.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区按照“农业资源保护、投入集约节约、生产全程清洁、废物循环利用、产品安全优质”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应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面源污染治理卓有成效。完成存栏生猪100头、牛10头以上466个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建设“三沼”综合利用项目18个,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个,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9%。开展规模养殖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建成浙江省省级生态养殖示范区9个、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个,建成规模猪场“三元合一”星级生态示范场13个。全区五年测土配方施肥累计面积达到123.64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38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14500吨,推广种植绿肥23万亩,落实水稻病虫害综合治理面积68万亩,统防统治面积9.3万亩。

  6.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我区相继完成了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和乡镇“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基本建立起覆盖“区—乡镇—村”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农业服务手段和能力日益提升。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深入实施,“十一五”期间,全区推广良种135个,先进技术和模式100项,先进设备13项。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4.5万户,共发布公共信息1200条,农产品买卖信息12万条,建立万村联网村级网站498个,农业企业网站123个,农家乐网站22个。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5年来共培训乡土人才10670人,绿色证书1400人,阳光工程培训2000人,农民职称247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2010年全区有乡村社会化兽医人员41人,建有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3个,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11家,农作物统防统治服务组织55家。在全区大力推行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等社会化服务,2010年水稻机耕率99%,机收率96%,机械植保率21%,机插面积2.01万亩,统防统治面积3.6万亩。

  7.惠农力度大幅提高。“十一五”时期,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以较快速度逐年递增。“十一五”期间,全区共落实强农惠农资金2.6亿元,其中涉农补贴资金1.19亿元,农林重点专项资金1.41余亿元。按类别分,种粮和农机购置补助6170余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3340余万元,畜牧业能繁母猪、生猪良种和后备母牛补贴资金2400余万元,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1892万元等。同时,为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和惠农资金落实到位,我区加强农村财务监管,“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审计村级财务727个,审计金额10.0386亿元;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落实好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村级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责任“追究制”,有效制止了农村“三乱”现象。

  8.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70元,比2006年的5744元增长64.9%,年均增长12.98%。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为43.18%,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为47.58%。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重要的增长点,以政策性收入为主要内容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道路和水利设施。但总体来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旧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为薄弱,农业设施化程度仍比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不强。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足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大多经营规模偏小,整体实力较弱,产业链条不长,产品加工档次较低,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知名品牌较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与带动能力须进一步提升。同时,我区各农业产业规模较小,推进规模经营难,几大产业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不利于先进设施设备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不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名牌农产品创建,这些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3.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区完成了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和乡镇“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但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仍存在机制不顺、保障乏力、管理缺位、青黄不接等问题,难以承担起农业试验、示范和管理等工作,也影响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急需以后在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和制度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农业还面临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和副业化倾向等问题,亟需培养一批新型专业农民。

  4.农业资源环境亟待改善。随着工业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张,对农业用地的挤占较为严重,农业用地逐年减少,农业发展空间日益萎缩。与此同时,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畜禽养殖业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虽然中央、省、市、区各级财政逐年增加农业的投入,但与现代农业发展总体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要对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十二五”时期,婺城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总体上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1.农业发展环境持续利好,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更好的成长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9年下发了涉农“一号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的投入。浙江省委、省政府也不断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力度,做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婺城区紧紧抓住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把建设现代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着眼于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强区建设的“八大”扶持政策和《关于加快婺城区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这也表明未来的五年,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必将形成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发展环境,也为加快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为现代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颁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