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杂交稻旱种是不是“水稻上山”?专家回应→
袁平荣:我们的专业提法和政府有关文件里都是“杂交稻旱种”,“水稻上山”是种通俗说法,便于农民理解,也容易让人误解。其实在我们专家组的《指导意见》里,推广的旱作品种,既有杂交粳稻、也有杂交籼稻,还有陆稻品种,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旱稻,如旱优737、云陆142、中农大4号等。这项技术突出的也是“旱作”不是“上山”,在不具备水稻“水种水养”条件的平地、坡地都在推广,并非大家想象的“上高山”。云南94%的国土都是山区半山区,加之海拔较高,是否“上山”了不好界定。
云南雨季开始较早、雨热资源丰富、能保证稻谷正常生长的区域均可发展杂交稻旱种,《指导意见》给出的海拔一般在1700米以下,并没有提到山地还是平地。
袁平荣:为了粮食安全,主要是保证老百姓的口粮安全。全国有13个粮食主产区(省),云南正好排在第14位。经过多年努力,云南实现了粮食自平衡,但是口粮目前还实现不了平衡,也就是自己产的大米不够吃。随着城市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目前的水稻面积是1064万多亩,比高峰期时少了五百多万亩。云南有4700多万人口,口粮以稻米为主,米饭也好、米线也好,还要招待好众多游客,所以每年要从外省购入大米约两三百万吨。保证口粮安全,云南也要扛起自身的责任。
云南山区面积广,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许多地方雨水留不住,看得见脚下的江水河水,山坡地却用不上、用不起,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总之因地制宜,为稳定稻谷种植面积,开辟稻谷生产新途径,推广杂交稻旱种成为云南做大稻谷增量的新途径。
袁平荣:相对于传统水稻种植而言,杂交稻旱作首先更节水,保守说也要节水三分之一以上。杂交稻利用杂交优势,直接播种不用泡田插秧,生长过程中主要靠雨水。即使是“水栽旱养”,需水量整体还是少。其次是采用轻简化栽培技术,省劳力,对老年人劳作更友好。比如播种,省去了育秧环节,播种方式分为人工播种、农机播种和无人机播种,用“直播机”一个人一天播种五六亩,而水稻插秧三四个人一天才能栽一两亩。
推广杂交稻旱种的地块,以前种玉米的不少。玉米耐旱耐瘠,可以食用、做饲料、酿酒,但不是口粮,农民卖了玉米再买大米,相对来说种杂交稻经济效益更高,农民更欢迎种稻。近年来,云南玉米病虫害较多,尤其是草地贪夜蛾多发高发,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玉米绝收。草地贪夜蛾防范难度大,它不吃水稻芽叶,调整作物结构也是顺应之举。
袁平荣:杂交稻旱种是一个技术体系,科学技术创新和突破点不少。就品种而言,云南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多样,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杂交稻旱作需要多个品种支撑,不能几个品种包打天下。陆地种稻杂草多,我们采用“一清、二封、三除”的防控技术体系,对病虫害也有防控指导意见。需要说明的是,杂交稻旱种并不会增加化肥农药的环境风险,化肥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以上。
杂交稻旱种除了品种和控草,种植模式上也有不少创新,主要包括粮经轮作和间套种。如与烤烟种植轮作,可以有效利用土壤余肥;与马铃薯等冬早蔬菜轮作,这些区域往往土地平整、土壤肥力高,还能利用灌溉设施获得较高产量。间套种方面,与玉米、向日葵、幼林果树套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增收。
杂交稻旱种并不排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恰恰相反,具备一定条件的水利保障,更有利于杂交稻丰产,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机耕路等,对云南来说多多益善。
袁平荣:去年全省计划推广杂交稻旱种50万亩、产量1500万公斤以上。核心区良种覆盖率100%,平均单产每亩400公斤以上,辐射带动区平均单产每亩300公斤以上。我们集成推广摸索了“最佳”种植方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产量效益的计数模式,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为了推广好杂交稻旱种,省里按照每亩200元标准,安排了1亿元补贴资金。这笔钱,不是补给推广企业,也不是直接发给农民,而是以种子、化肥农药等实物形式补贴给农民,这也是为了防止农民自己买到不合适的种子造成损失。
总之,杂交稻旱种有利于口粮安全,试种过的农民普遍欢迎,我们将继续完善推广方案,做好解疑释惑,坚定不移地把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