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从有到好再生稻收获机还需走多远?

日期:2024-12-23 08:20:18 点击数:1 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口粮。为促进粮食产能提升,近些年,我国在有条件种植双季稻的区域,稳固发展双季稻。可是,在一些“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区域,水稻该怎么种呢?

  早在1700年前的晋代,老祖宗已经找到了办法。再生稻,具有种一季、收两季,生育期短,省种省时省工,减肥减药,产量高,效益高等优势,头季一般是120天多一点,第二季60天,两季共180天,还有180天可以种植其他作物。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农机起关键作用,长期以来,再生稻头季碾压,导致第二季产量低的问题,困扰着产业发展。在我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背景下,再生稻农机装备亟待补齐短板,实现从“有机可用”到“好机可用”的跨越。

  现在正是再生稻头季稻收获关键时期。8月18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再生稻低损收获装备研讨交流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科学院柏连阳,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唐启源等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再生稻低损收获技术与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已超过1500万亩,过去主要在四川、湖南和湖北等传统区域种植,如今,江西、安徽和河南等地面积也逐年增加。”全国农技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高级农艺师冯宇鹏说道。

  与之相应的是,近些年,国家层面和各地均对再生稻的支持政策逐渐加强。2022年,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再生稻促进水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

  在此情况下,再生稻配套机具也必须向前推进。过去,再生稻收获主要靠传统收获机。江苏大学智能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立章徐立章表示:“传统收获机直行碾压率普遍为40%~50%,转弯区高达80%~90%。留桩高低不整齐,易误伤优势休眠芽。成熟的专用收获机可将碾压率从43%降低至28%,再生季穗数增加32%,产量提高21.5%。”

  为破解收获专用机械难题,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组织江苏大学、华中农大、华南农大、湖南农科院装备所等5支专家团队,开展研发攻关。“目前,再生稻机具处于研发熟化阶段,已经实现了‘有机可用’,正在向‘好机可用’的发展阶段迈进。”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王超表示。

  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其中,丘陵和山地稻田占40%左右。丘陵山区地势起伏、田块小、土壤泥脚深等现实情况,给再生稻收获机的研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湖南省浏阳市淳口镇再生稻高产栽培与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7台“窄履带、宽割幅、轻量化”再生稻收获机具进行作业演示。由于连续多天降雨,田里泥泞湿滑,给机收带来不便。现场,农机手启动机械后,随着机械向前行进,机身后留下了整齐的倒桩,不断吐出碎秸秆。

  华南农业大学、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了低碾压再生稻联合收获机。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张奋飞表示:“针对丘陵山区、长江中下游梯田地区的中小田块再生稻种植大机型适应性差、小机型作业效率低等问题,我们突破了关键技术。现在的喂入量是5.0,但机型外观尺寸与3.0或4.0机差不多,这样既有比较高的作业效率,也能在丘陵山区中小田块作业。”

  降低头季机械碾压率是再生稻生产面临的关键难题。目前,由于缺乏成熟的再生稻专用收获机,一般情况下,即便是再生稻专用机,头季碾压率也高达40%左右,这也是现在很多农户依然选择传统收获机的原因,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再生稻增产有巨大潜力。目前,各地正积极探索如何将碾压率降至30%以内,力争比目前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

  再生稻头季收获多在8月中上旬,由于天气炎热多雨及晒田时间不够等因素,田间排水不畅,致使淤泥严重,收获机收获效果差。“我们揭示碾压减损关键技术原理,探索土壤硬实度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发现头季要重晒田,在水稻分蘖盛期和灌浆后期尽早排水晒田,晒至土壤开裂、脚踩不陷。与轻晒田相比,重晒田再生季增产9.4%,单位面积穗数提高16%。”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唐启源表示。

  “种收同轨,在种植时,按设计好的收割路径种植并预留履带行走空间,同时调株距、行距,确保篼数和基本苗量,该技术减少直行碾压的效果明显。但是,插秧机服从收割机,还是收割机服从插秧机,还需进一步试验、探讨。”唐启源表示,还有一种方式是,头季收获前后直播或收获后在碾压区抛栽(或机插)特早熟品种,以增加碾压行区苗穗数,补偿碾压损失。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国忠说:“除机艺融合改进外,还可以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采用无人驾驶自动导航技术,按照预定轨迹行走,降低碾压率。”

  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已开发出无人驾驶再生水稻收获机。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再生稻收获路径规划系统,通过对再生水稻收获机的路径进行规划和优化,减少卸粮次数和碾压面积。

  与直行碾压相比,地头转弯碾压率更大一些。张国忠说:“应将小田合并为大田,使转弯半径尽可能大,减少碾压。大田块、规模化种植更有利于提升再生稻种植产量和效益。”

  “有些稻桩被压倒了,不是被压死了,要意识到这一点,扶起来,就会长得更好一点。”罗锡文说。江苏大学徐立章教授团队开发了稻桩扶正装置,他说:“初步试验表明,机收扶正后,产量恢复为未碾压区域产量的67.2%。”

  收获时或收获后,要及时拨移稻桩上的秸秆,否则碎秸秆盖在稻桩上,不利于下一季发芽。演示现场,来自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和湖南龙舟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通用型搭载式收获打捆一体机,一边收割水稻,一边将粉碎的秸秆打好捆,解决了秸秆覆盖稻桩的问题,同时实现了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如何解决冬水田再生稻机械化收获,也是一道难题。分布于川渝陕南浅山丘陵山区冬季蓄水的稻区,是我国重要的再生稻作区。其中,四川省约有冬水田500万亩。“目前研发的机具都无法用,机具不能太大,也不能太重。泥脚深度在35厘米以上才能用,即机具除了轮胎以外,其他部位离地面的间隙至少35厘米。”四川省农机化发展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张小军表示。

  “再生稻收获,绝不是单一问题,而要用系统思维统筹考虑,推进再生稻机械化发展。如要培养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好、生产期适宜、抗性好的品种,就需要农机部门加强与农学专家、育种栽培专家的配合、合作。”罗锡文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科学院柏连阳也谈到系统思维的观点。“品种是第一位的,同时,栽培技术也要跟得上,要系统谋划,实现农机农艺结合,这些需要研究团队合力形成技术集成,不能由一个单位来搞。”

  “插秧机插得不直,收获机收的时候也收不好,插秧机和收获机要配套。”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副站长徐振兴表示,要系统谋划,进一步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机种与机收融合,科技与推广融合,切实提高再生稻机械化生产能力。要加快适用机具熟化,针对窄履带、宽割幅等低碾压再生稻专用收获机具,加快推进试验验证和技术集成,推进产学研推用形成合力;针对再生稻留桩高度、收获机与插秧机匹配、是否配备打捆机等问题,验证考核专用机具的适应性、经济性与可靠性,通过生产实践应用推进技术和机具改进熟化,提升产品性能,推动大面积应用落地。

  再生稻收获水平,一方面与收获机械有关,另一方面农机手的操作能力也很关键,因此,要加强机手操作培训,提升再生稻收获机及配套头季稻低损收获关键技术应用水平。

  “再生稻水稻收获不能搞得太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减少碾压。我国的水稻收获技术是过关的,未来要加快机具熟化应用,不断提高机械的可靠性。同时,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引导农户加快购置使用再生稻收获机。只有研用结合,才能更好为再生稻种植提供机具保障。”徐振兴说。

  收获机有必要设置相对统一的规格参数,统一履带宽度、轨距、割幅等,以利于种植环节统一规划;再生稻不纳入粮食种植统计面积,直接影响种植主体粮食补贴的申领;给机具配上驾驶室,以便高温天气作业下也能舒适作业……接下来,再生稻机械化之路还需继续“爬坡迈坎”。(崔建玲)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互联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