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福建三明全力推动“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4-12-23 08:16:41 点击数:1 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立秋临近,福建省三明市杂交水稻制种田里的早稻迎来了丰收季,农户们抢抓农时收割、晾晒稻种,一派忙碌景象。

  地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的三明,具备杂交水稻制种天然隔离带保护、水稻育种逆境选择的自然条件,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产区,杂交水稻制种至今已近50年,被誉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乐园”。

  近年来,三明立足资源禀赋,以打造“中国稻种基地”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集聚要素资源,坚持创新引领,全力推动杂交水稻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三明已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2023年,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4.6万亩、产量7万吨,2024年制种面积超过35万亩,全市生产的水稻种子95%销往南方各稻区和越南、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机声隆隆,稻浪翻滚。割稻、烘干、仓储……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制种户沈建超的30余亩杂交水稻种子迎来收获季节。

  建宁县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建宁。2024年,建宁全县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6万亩,预计产量可达3.72万吨,可实现总产值6.3亿元。

  种业发展,规划现行。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将建宁、泰宁、尤溪和宁化4县列入国家级制种大县名单,支持建宁县建成第五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福建省政府出台支持三明打造“中国稻种基地”六条措施,2015年至202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全市高位推动,下好种业发展这盘大棋。立足种业发展实际,三明市把杂交水稻种子作为战略性产业抓实抓好,先后编制了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发展规划、“十三五”“十四五”两期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推进种业振兴的二十条措施、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建立种业振兴行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加快构建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发展体系。

  今年1月1日,三明市颁布施行全国首部稻种基地管理地方性法规《三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秩序,标志着三明制种产业发展开启了法治护航的新征程。

  产业链是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三明市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全市实施百亿特色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行动重点,将现代种业产业链作为全市11条特色产业链之一,编制现代种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规划和“一链一策”产业政策。目前,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交易中心双创孵化基地、仓储物流中心等一批产业链项目已建成,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供应链创新中心建成投产。

  通过完善基础,做强基地,三明统筹政策性资金9亿多元,不断优化制种基地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制种田30多万亩、种子区域服务站20个、种子加工生产线%以上。

  杂交水稻种植用的是杂交好的第一代种子,可以自花授粉结实,而制种用的“亲本”分为母本(不育系)和父本(恢复系),需要借助人工等外力将父本的花粉传送到母本柱头上。“别的地方种的水稻,稻田里秧苗整齐划一,而建宁生产的是杂交水稻种子,秧苗一高八矮,相互交错。高的是父本,矮的是母本。”建宁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余添发说。

  授粉时节,农户两人一组站在田埂上,一人一端拉着长长的绳子来来回回,将父本的花粉轻轻地刮到母本上,为丰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建宁县约70%的农户都从事杂交水稻制种,近万名制种人熟练掌握这门制种技术。

  种业迈向“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关键。三明市坚持借梯登高、引智聚力,由谢华安、颜龙安、张洪程等院士领衔,已建成福瑞华安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6个院士工作站,累计培养种业科研、专业技术人才640余人。

  如何让人才专心育种?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类管理机制等方式,我市多举措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权益分享。以三明市农科院为例,截至目前,他们与60多家经营主体签订成果转化及横向技术服务合同,辐射推广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400多万亩。

  联合攻关,不断突破,目前全市累计36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福香占”“明轮臻占”“野香优669”等3个品种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明1优臻占”“金泰占”“野香优臻占”等5个品种获省优质稻米质鉴评金奖。

  植保无人机可用在田间喷洒农药防虫管护,大马力旋耕机可开沟、耕地,稻谷收割机可机械化收割稻谷……三明市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用好农机补贴政策,引导生产主体购置、更新装备,2023年全市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率达83%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启动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提升制种技术标准化水平。

  “我先后投资800多万元,购买了植保无人机、播种机、高速插秧机等80多台设备,基本上可以全程机械化种田了。”宁化县谷雨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新华说。

  机械化为种业发展插上“翅膀”。张新华算了一笔账:机械化插秧是人工插秧的20多倍,按去年产量估计,亩产可达200多公斤,按每公斤16元收购价,仅700亩杂交水稻制种,就有望实现收入220多万元。他还从周边村庄招聘培训了20多名农机手,为当地群众提供代耕服务,每年还能增收数万元。

  “目前12条生产线已全部投入使用,可以保证每天100吨至120吨的生产加工发货……”7月28日,走进中粮•建宁粮食产业融合示范园,拥有全球先进生产线的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正在繁忙运转。

  这个创新中心占地64.7亩,采用全球领先的种子烘干、熏蒸、智能化立体仓储等设备工艺流程,保障水稻种子从田间到工厂的无缝衔接,可实现年水稻种子加工能力1000万公斤,年种子仓储能力300万公斤。

  三明种业发展优势明显、势头强劲,如何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近年来,三明市多措并举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企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快构建现代种业产业链,不断为三明种业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

  龙头企业牵引种子产业更上层楼。三明先后吸引了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中种集团等130多家种业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推动先正达集团中国入驻建宁,大北农集团入驻宁化,实现优质基地与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强强联合。

  引进与培育齐头并进。三明实施企业培优、联合育种、品种奖补等扶持措施,积极培育优质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已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重点农作物种子企业5家。其中,科荟种业出口越南的杂交稻种分别占全国、福建省出口量的40%和90%以上;天力种业受托制种面积超过10万亩,产值超3亿元;六三种业销往云南、河南等省的杂交稻种量,分别约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2%和8%。

  稻种基地是种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多年来,三明市充分发挥三明杂交水稻制种天然隔离地理优势和制种人员技术优势,推动基地规模化生产,制种大县、大乡镇、大村不断涌现。

  “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产区,三明近年来制种面积和产量都逐年增加。除了已经认定的4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外,将乐、沙县、明溪等3个县(区)制种面积已达国家级制种大县标准。”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夏祖奎介绍,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由2015年的16.5万亩增至2023年的34.6万亩,增幅达109.7%,其中,培育制种面积超过2万亩的制种县有7个,万亩制种大乡镇共8个、千亩制种村共94个。

  喜看稻田千层浪,共绘秋收好“丰”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三明正以杂交水稻制种为笔,科技为墨,汗水为纸,描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