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2018年水稻生产技术意见
水稻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全年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水稻生产趋于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为使我市水稻生产与现代农业接轨,顺利实施“虾稻”、“稻虾”双轮驱动战略,决战虾稻产业800亿,2018年继续深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重点强化优质品种、轻简高效、绿色生产等技术模式的集成、示范和推广,提高稻米品质,做强稻米品牌,不断提升我市优质稻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市粮食生产由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一)总体思路:继续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稻田高效种养模式,推广优质绿色水稻生产技术,减药控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种稻效益。
(二)主要目标: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单产保持在600kg/亩左右。围绕中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大幅调减水直播及常规水育手插栽培方式,大力推行旱育机插技术,继续推广旱育抛秧技术。示范种植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虾稻新品种(系),继续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米质优、粒状好、产量高、生育期适中的优质虾稻品种筛选,集成虾稻绿色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选用绿色环保药剂,减少防治次数,提高防治效果。示范虾稻共作拓展模式,提高稻米品质和种稻效益。
1、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强化直播稻管控。近年来,我市直播稻面积有所抬头,2017年种植面积近21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近三分之一,直播稻存在着后期遇低温来临早导致结实率、千粒重大幅度下降和群体大、易倒伏的风险,产量比其他稻作方式一般亩低30-50kg,需严格控制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水平。2018年各地要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以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集中育插秧示范区为抓手,加大力度推广集中育秧机插秧技术,控减直播稻面积。
2、优化绿色高效模式,提升种稻综合效益。依托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拓展虾稻共(连)作种养模式,示范、推广具有潜江特色“四水农业”(水稻、水产品、水生蔬菜、水果)高效种养模式。通过优化技术模式,推进种地养地结合、种植养殖结合、农机农艺融合,实现“藏粮于技”,提升“潜江虾稻”综合效益。
1、调整播栽方式。我市中稻播栽方式有机插、手插、旱抛、直播四种方式,从2017年倒伏调查情况看,机插、手插和抛秧倒伏程度明显轻于直播。今年要大力推广机插秧、旱抛秧,部分虾稻共作田、冬闲田因长期泡水泥脚深,机插无法开展,应推广手插、旱抛;采取必要手段,尽最大可能,实现最大程度减少直播。
2、调整不同种植模式的播栽期。(1)虾稻共作模式。机插中稻选用生育期125--135天的品种,5月15日--20日育秧,6月5日--15日插秧;手插中稻选用品种与机插秧要求相同,与机插秧相比,播种期提前5天左右,插秧期相当。(2)麦(油)稻模式。机插、旱抛选用生育期135天--140天的中稻品种,不选用晚稻品种种植。5月1日--10日育秧,5月25日6月5日插秧、抛秧;手插选用生育期135天--145天的中稻品种,4月20日--30日育秧,5月20日--30日插秧。(3)绿肥(冬闲)稻模式。选用生育期135天--145天的中稻品种。机插、旱抛4月10日--20日育秧,5月1日--5月15日插秧、抛秧;手插4月15日--25日育秧,5月15日--5月25日插秧。
3、调整不同品种播种量。杂交中稻手插每亩2斤、旱抛每亩2.5斤、机插每亩3斤;常规稻播种量按杂交稻的2倍左右计用,避免播量过大、群体过大造成后期病虫害发生重和倒伏风险增加。
加强与湖北省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合作,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全面推进良种科技联合攻关,加大“潜江虾稻”优质品种的选育力度,培育2-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及肥水高效利用的水稻新品种。加大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力度,推进一镇一品、一地一品、一户一品,提高虾稻专用品种覆盖率,提高稻谷收储和稻米加工的整齐度,提升“潜江虾稻”稻米竞争力。
用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引领生产,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加强水稻生产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减少对稻田和水资源的污染。推广冬季种植水生蔬菜和绿肥、稻草粉碎还田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产安全、质量安全,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潜江虾稻”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7年我市水稻生产灾害主要是倒伏、阴雨、高温灾害,今年可能是一灾单发,也可能是多灾并发,在水稻生产上,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坚持避灾、防灾、抗灾、减灾多措并举,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与集成。一要加强新品种的筛选。利用新品种展示示范和大面积生产实际,筛选出综合抗逆性强的稳产高产优质品种,加大推广力度;二要加强配套技术研究。开展抗逆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配套技术研究,不断加强病虫草害管理,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相关技术体系;三要加强宣传培训与技术服务。进一步加强水稻高温热害、低温冷害、涝灾、重大病虫害等灾害的预防、补救等技术措施的宣传和培训,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覆盖率与到位率;四要加强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制定。掌握防灾减灾主动权,牢固树立抗灾必先立足防灾的思想,一旦成灾,即可拿出针对性科学预案,及时落实补救措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市作物栽培站供稿)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请将#换成@)举报电话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