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5对CP亮相蚌埠日报!狐妖小红娘和蚌埠涂山正式结缘
狐妖小红娘月红篇于公历2024年5月23日(农历甲辰年四月十六)正式结缘,以爱为誓,以情为盟,共赏世间芳华。
《左传·哀公七年》《汉书》《春秋传》等史书中,都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和“夏之兴也以涂山”的记载。于是,涂山就和大禹、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紧紧联系起来。
1981年,考古人员在蚌埠涂山南麓的禹会村,发现了一座罕见的城池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涂山南麓,与北魏时期《水经注》中记载的禹墟方位吻合。
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遗址距今约4100年,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相符。在这个遗址中,有多种祭祀遗迹现象,与“禹会诸侯”十分吻合。其中2000平方米的巨大祭祀台,南北一字排开的35个柱洞,无不证明着这里曾经举行过声势浩大的会盟祭祀仪式。而禹会村,就是当地部落专门举行大型仪式的地方。
禹会村遗址的发现,不仅为史料记载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揭示出涂山作为淮河流域文明起源地的悠久历史。
比起五岳,涂山默默无闻。但从中华文明起源的角度来看,涂山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涂山是大禹治水导淮的基地,从这里,中国最早的王朝国家雏形诞生,中华文明开始兴起。
大禹治水区域主要黄淮流域,特别是以治理淮河的任务最为艰巨。《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从桐柏山的淮河源头开始,根据地势和水势进行疏浚,将洪水引向下游,东去与泗水、沂水相汇合,最后让洪水海口流进东海。
从源头到入海口,长约一千公里,工程量巨大。最艰难的就属涂山了,它像一道屏障把洪水阻挡于山之南。大禹只有凿山开谷,才能把洪水引出去。不过以当时的条件,仅靠木制石器的工具,凿山的难度无疑属于天花板级。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里有个动人的传说。当时洪水泛滥,大禹三十岁还没有娶妻,行至涂山时,一只九尾白狐突然出现。
大禹不禁想到了当地流传的歌谣:“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白色,和禹的衣服颜色相同。九尾,有称王九州的象征。涂山部族美丽安康,所来宾客是君王。涂山女子嫁到哪里,哪里就会昌盛兴旺。
大禹认为九尾白狐的出现是吉兆,便迎娶涂山氏之女,夜月一帘幽梦,桑林皆染柔情。她娇羞地望着夫君,他宠爱地唤妻子为女娇。
实际上,大禹娶女娇有上的需要:一是开山引水必须得到当地人支持,二是与女娇所在的涂山氏国联盟,东夷涂山氏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帮助大禹一族治水。
结婚没几天,大禹就出去治水了,后来“三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就在涂山南面山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念:“候人兮猗!”(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怎么还不回来呀?)虽然只有四个字,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有文字记载的情诗。
▲位于涂山上的启母石,又名望夫石。大禹治水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女娇每日引颈南眺,盼望丈夫归来。但是望穿秋水,不见禹归。由于朝思暮想,精诚所至,终于化而为石,端坐于昔日与禹幽会之所。
有了妻子的全力支持,大禹带着族人劈山导淮,将荆涂山一分为二。《水经注》记载:“荆山左,涂山右,二山对峙,相为一脉。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溢为害,凿山为二,以通之,今两岸凿痕犹存。”蚌埠的荆山峡至今还在,也是涂山为大禹治水基地最有力的见证。
大禹疏通涂山峡,不仅对涂山国有利,更惠及子孙万代,造福了整个民族。因为大禹不只一个疏导洪水的工程,更是促进农耕文明发展的系统改造。疏导的洪水通过灌溉水渠,滋润着土地,满足了水稻的生产需要。古代先民从小规模水稻种植逐渐过渡到大规模灌溉,原始农业开始向传统农业过渡。
大禹治水,平息了“名川三百,支流三千,小者无数”的水患,也为中华大地开始出现第一个王朝国家打下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