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关于印发2022年优质稻米产业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日期:2024-12-23 08:28:36 点击数:1 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粮食生产的重要决策部署,坚决扛起粮食稳产保供责任,进一步巩固拓展我市水稻生产良好发展态势,加快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和重塑“无锡大米”区域品牌,推进2022年我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今年省下达我市粮食面积120.1万亩,要求粮食产量不下降、力争有增产。全市粮食生产的重头在水稻,去年我市水稻生产克服了拔节期连阴雨和农资价格上涨等影响,引导规模经营户改卖谷为卖米或卖优质稻谷最终取得了丰产丰收,但也要看到灌浆中后期的倒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种稻效益总体下降,部分地区直播稻面积占比较大,面上生产存在不平衡性,影响了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将进一步挤压种稻收益。各地要认真分析本地区水稻生产形势,紧紧围绕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求,突出“稳产保供、绿色生态、提质增效”工作主线,在优化品种布局和推广绿色高效技术提品质、品鉴推介强化品牌打造增效益上下功夫,持续推进“两稳三提”即稳定种植面积、稳定稻谷产量、提升稻米品质、提振“无锡大米”品牌、提高种稻收益。2022年确保水稻种植面积60万亩以上,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优良食味品种覆盖率73%以上;建设省市级水稻高质高效示范片26个以上;复核推介“味稻小镇”2个,强化“无锡大米”品牌培育推介。

  以省级水稻产业体系基地、省品种安全测试和市级品种展示项目为载体,在全市建立水稻优新品种展示示范点4个,展示示范优新品种(系)20个左右,筛选量质协调、适口性和抗逆性突出的水稻品种,积极引进有苗头性的优质高产多抗品系进行试验示范和种植鉴定,为优化品种区域布局提供科技支撑;引导农户根据销售途径调优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促进稻米生产提质增效。从2021年全市展示点品种的产量、米质、生育期及综合抗性看,卖米或能够落实优价卖谷的生产主体可选择南粳46、苏香粳100、南粳3908、南粳晶谷、南粳5055、宁香粳9号、银香38等优良食味品种,选择南粳46和苏香粳100品种的主体还应选择茬口早的田块并应用机插秧,同时穗肥要早施少施;以卖稻谷为主的主体可选择高产品种,如武运粳31号。种植规模大的主体,品种选择上应注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错开农忙季节和实现抢早上市,实现增效;有市场的主体可开发彩色稻、富硒米、富锌米等特色功能稻米,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全面提升稻米品质和种稻效益。

  2.1扩大推广机插秧配套技术。多年实践证明,与直播稻相比,机插秧可实现亩增产50斤以上,推广机插秧是实现水稻增产的主要途径之一。机插秧生育期长、群体起点易于调控、田间通风通光易于培育健壮个体,各地要充分利用规模种植补贴、机插专项补贴等项目扩大机插秧面积,重点在规模育秧基地建设、壮秧培育、提高栽插质量和高质量群体调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机插秧稳产高产优势。壮秧培育要抓住稀播匀播、控水旱育、调肥控病三个关键。移栽环节要抓好带肥带药起秧、适龄早栽、施足基肥、栽足基本苗,确保早发稳发,为获得适宜穗数打牢基础。群体调控重点要抓好病虫草害防控、适时适苗搁田和拔节孕穗肥施用。收获环节推广机收减损技术。

  2.2积极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完善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做到切碎、撒匀、深翻和活棵后及时露田,促进早发;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精准诊断用药与轮换交替用药等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施用;试验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水稻机插全程湿润栽培,提高肥水药利用率,促进绿色发展;合理合规示范推广稻虾、稻鸭、稻蛙等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和稻油、稻肥轮作等“水稻+N”种植模式,提高种稻复合收益,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种植制度。

  2.3强化示范引领和技术指导。全市水稻生产以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水稻园区、10个省级“味稻小镇”、15个省级千亩以上、12 个市级百亩以上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和2个省级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基地为重点和平台,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以点带面促进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在关键生育期组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观摩考察,采用现场+会场,现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水稻生产指导服务不脱位。强化农情监测调度,及时掌握苗情、虫情、肥情、灾情,适时制定技术指导或抗灾指导意见,通过发布农情简报、12316短信、微信群以及报纸、电视游动字幕等宣传指导和组织召开现场会等推进关键技术落实。

  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是实现种稻增效的重要途径。加强全市优质稻米生产、加工、服务、收储、营销、稻作文化全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无锡好米”品牌,实现品牌溢价和多元增效。

  3.1加强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和参与以稻米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建设,指导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努力建立从种植、收获、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集机耕机收、育秧机插、植保管理、收割烘干、加工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3.2加强中高端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宣传推介。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观摩培训,新产品、新品牌、新业态培育推介。强化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遴选一批“苏米工匠”。不断总结推介宜兴杨巷、芳桥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江阴华西、新吴从心“企业+基地+品牌+线上线下销售”、锡山羊尖、东港“优质品种+规模种植户(基地)+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和惠山、滨湖“优质品种+规模基地(大户、企业)+自产自销”四种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扩大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规模,提高种植效益。

  3.3重塑“无锡大米”品牌。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地产大米品牌,继续组织参加江苏“味稻小镇”复核、组织开展第六届“无锡好米”品鉴活动,组织参加各类稻米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推介地产优质稻米,积极推进“无锡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3.4推进稻米产业多元化发展。适应消费升级需求,鼓励引导有条件的粮食加工企业开发发芽糙米、胚芽米、大米蛋白肽等深加工产品,推动稻壳、米糠等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水稻产业附加值。传承弘扬太湖地区稻作文化,拓展稻作体验、稻作科普和稻田观光,丰富“味稻小镇”内涵,不断提升建设层次,多元提升种稻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