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越南大米迎来主导市场的机遇
核心提示:2023年,越南大米出口预计达800万吨,价值约45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预测越南在增加大米出口产量和价值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全球大米需求不断增加。这是越南稻谷产业转型的重要机遇,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在产量、质量还是价值方面。……(世界食品网-)
2023年,越南大米出口预计达800万吨,价值约45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预测越南在增加大米出口产量和价值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全球大米需求不断增加。这是越南稻谷产业转型的重要机遇,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在产量、质量还是价值方面。根据越南粮食协会提供的数据,越南2023年的大米出口价格一直居于全球最高水平,多次超过每吨650美元。预计由于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影响水稻产量,全球大米价格在2025年之前将不会降温。同时,一些主要大米生产和出口国家仍然实施大米出口禁令。
多年来,越南一直是世界领先的大米出口国之一。目前,水稻种植总面积约为727万公顷,平均产量为5.87吨/公顷。在九龙江三角洲地区,平均产量为6.28吨/公顷(而全球平均产量仅为4.25吨/公顷)。每年,越南平均出口超过600万吨大米。仅在2023年前11个月,越南出口了780万吨大米,创汇44.1亿美元。越南的大米已经进入了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多个市场。
据越南国家动植物卫生与流行病学及检疫咨询办公室(越南SPS办公室)称,越南的大米正受到欧洲市场的欢迎,这是全球最为挑剔的市场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里,越南向欧洲出口的任何一批大米都没有因植物保护药物残留而受到警告。这表明了越南在不断提高大米出口质量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以符合国际对这一产品的规定。
最近,在菲律宾宿雾举行的全球大米贸易会议框架内,越南大米在国际大米研究组织(The Rice Trader)的第15届世界最佳大米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今年的世界最佳大米大赛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30种大米样品参赛,其中越南有来自3家企业的6种大米参赛,包括:禄天集团股份公司的禄天28大米和娘花9大米、太平种子(ThaiBinh Seed)集团股份公司的TBR39-1大米和阿骚糯米、湖光智企业的ST 24、ST 25大米。这一结果有助于推崇越南稻米的价值,同时实证了越南稻米的质量、潜力和发展能力。
据来自安江省话山县永庆乡的阮文鲜先生的说法,目前田间的新鲜稻谷价格(长粒)约为9700越盾/公斤,比2022年高于约1000越盾/公斤。 “以这个价格,我们农民每公顷可获得大约3500万越盾的利润,比去年同期高出1000万越盾/公顷。稻米市场从未像今年这样活跃,农民们感到非常振奋,觉得他们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意思到越南的大米有真实的价值,这使得他们非常愿意专注投资,以收获更多、更高质量的丰收” ,阮文鲜先生兴高采烈地分享。
关于2023年大米出口形势,越南工贸部工贸信息中心表示,大米出口价格可维持高位,不跌破640-650美元/吨。原因是全球大米贸易量逐渐稀缺,而越南抓住了出口大米的机会。
按预算,世界各国对大米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其中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传统市场。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印度预计将在2024年继续维持大米出口禁令,目前,越南大米出口价格达658美元/吨,比泰国和巴基斯坦大米出口价分别高35美元/吨和60美元/吨。这些因素表明越南大米在生产量和出口价格方面面临着占领全球市场的重大机会。
然而,进入新时期,世界各地市场对大米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朝着逐步减少低档大米,代之以大米特种、营养品及深加工产品的方向。此外,高质量、高价格的市场也提高对绿色生产和增长、低排放等法规的要求,要求越南大米行业及早做出反应,抓住增长机会,并在这一潜在产品领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实现这一机遇的重要杠杆之一是政府总理于2023年11月27日发布的第1490号决定,批准了至2030年100万公顷专注于优质低排放水稻种植区,并将其与九龙江三角洲地区绿色增长相结合的项目。
据此,将在九龙江三角洲地区兴形成100万公顷优质、低排放稻米专业种植区,在大米生产方面创造突破性,提高价值链,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确保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实现绿色增长,为落实政府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COP26)上做出的承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做出贡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有支持稻米价值链升级的技术举措和解决方案。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阮文雄博士表示,需要有适应气候变化、优质、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和口味的稻米品种。加快发展适应气候变化、低碳排放的水稻种植区。
据此,扩大耕作技术的应用,支持大米碳信用市场发展等。其中,在建设九龙江三角洲地区秸秆管理现状数据库和地图基础上,仅秸秆循环经济就可以减少高达30%的碳排放。我们还需要对基于生物多样性、碳排放和营养平衡的良好秸秆管理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应用适合农业规模的技术进行可持续秸秆管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