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甘南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
甘南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过度地带,嫩江中游右岸,处于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上限,境内有“一江四河”,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和水土资源条件,造就了甘南大米独特的品质。
近年来,甘南县把水稻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狠抓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增强科技支撑,壮大龙头企业,统一品牌,提高品质,做大效益,逐步延伸全产业链条,强力推进水稻产业发展。目前,甘南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总属耕地面积的34%,绿色食品认证标识30个,有机食品标识7个,水稻加工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设计加工能力45万吨。现有水稻面积、质量、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水稻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形成,水稻生产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甘南县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发挥资源基础优势,开发水稻生产。甘南县位于我省西部风沙干旱区,属中温带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分明,春秋季多风少雨,夏季高温、降雨集中,农作物生育期积温2400℃-2600℃,光照时数2791.7小时,全年无霜期135天,多年平均风速3.5米/秒。甘南县境内“一江四河”,有大、中、小型水库14座,分析范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85×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05×108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71×108m3,地表地下重复量1.91×108m3。独特的气候和水资源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并且品质优良。发挥井灌稻优势,科学合理布局。根据甘南县东南部易涝区土地相对平整、热量资源适宜、地下水埋藏浅且储量丰富的优势,对低洼易涝的中低产田实施综合治理。按照甘南县水田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宣传引导、群众自愿,先水源、后田间,自流、井灌同步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工程配套、旱育稀植等高产栽培新技术,逐步应用和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以适宜的自然条件为前提,以现有水源为基础,努力开发新水源,以增打水田补水井和节水改造为内容,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在巩固和改善原有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水稻种植规模,到目前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60万亩。
甘南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份,县委县政府通过对比较优势进行再挖掘、再认识、再定位,立足水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明确了“以稻抗灾、以稻增粮、以稻富民”的发展理念,用4年的时间将所有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实现全覆盖。成立了水田开发专项推进小组,对各项工作实施目标管理,采取了4个班子齐上阵,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驻户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制定出台水田开发补助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旱改水”的主动性。通过4年的努力,使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
针对新发展水田面积大且“新手”较多的现状,组织开展水稻生产实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免费培训,强化科技支撑,引导水稻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加强新技术,强化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加工增值率,促进增产增收、节能减排。加大水稻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围绕“三小变三大”水田标准化生产模式,突出打造3处万亩水稻标准化科技示范区,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系直沟相通;绿色有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建设目标,使之成为永久性保护、永续性利用的水稻产业化样板。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区,实施标准化建设,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推广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模式,甘南县研制出一整套的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井灌水稻浅、湿间歇性节水灌溉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结合防治等先进技术,为水田开发提供了自然条件和社会保障以及科技支撑。
甘南县是全省粮食产量较高的县份之一,随着水稻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水稻种植品种,大力推广优良水稻品种,从财政拨专款用于水稻优良品种推广,相关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引进优良品种,农业部门提供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支持。采取“大米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化种植优质品种水稻,实现连片种植,整村推进。坚持市场导向,把握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大米消费升级需求增加的机遇,充分发挥自然条件适宜,水稻米质较好的区位优势,加快与绥粳4相近的中长粒型水稻品种对比的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甘南县种植的优质品种,示范推广,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推进全县水稻向优质化方向发展。对于不适合种植中长粒品种的区域,在试验种植优质品种的基础上,适当开发粥米品种种植,以东北大米品质优势抢占粥米市场份额。2020年推广种植中长粒品种8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3.12%。
全县水稻加工企业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设计加工能力45万吨。2012年,围绕优质稻米资源,引进了首农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建设双河米业有限公司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总投资3亿元,引进世界先进的日本佐竹全套精制米生产线和伽马米生产线,建设智能恒温仓储设施3000平方米,使优质大米的食味值得到提升和保持。主要生产精制米、营养强化粥米、米糠油等系列高端健康食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了甘南县水稻产业提档升级,延伸了水稻全产业加工链条。扩大加工转化,逐步消除原粮销售。通过股份合作、兼并重组、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对县内中小型水稻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努力打造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产业联盟,提升县内水稻就地加工转化率,力争三年内实现境内水稻全部加工转化,不以原粮出售,从而提高水稻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企业带基地,提高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有宏光米业、双杨米业、双河米业3家。“市场引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如宏光米业,在平阳镇、查哈阳乡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5万亩,实行订单生产,有效推进了水稻产业化经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同时,鼓励水稻种植大户组建合作组织,提升米业品牌。积极引导稻农加入水稻种植合作社,鼓励现有水稻种植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引导具备条件的合作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通过“抱团取暖”,不断提高稻农市场话语权,使水稻价格逐步回升至合理水平。搭建稻农与企业对话合作平台,采取委托加工、合作共赢等方式,通过分享加工、销售环节利润,促进稻农增收,进一步提高水稻加工转化率。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业户进行生产交流和技术帮助,另一方面成立米业公司,统一品种、技术,统一收储、加工,统一包装、品牌,实行产销对接,打造甘南优质大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统一品牌。扶持有较强开发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的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围绕水稻产业,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整合品牌入手,放大知名产品明星效应,对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努力把它们打造成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使用同一品牌,加大营销投入,创新营销模式,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以“粮薯之地、大豆之家、鱼米之乡”为蕴涵,设计确定了甘南大米LOGO标识,塑造清晰的品牌形象。成立甘南大米协会,以“开发品牌,监控质量,统一标识,维护甘南大米信誉”为宗旨,搭建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平台,促进品牌整合,统一品牌为“寒地甘粮”。规范商标使用权,形成整体品牌优势。组织县域内较大型大米加工企业加入“寒地甘粮”品牌联盟,实现借船出海,增加大米效益提升空间。广泛推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市绿色食品博览会、省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龙江大米节等国内大型展会。积极探索企业主体、政府搭台,全方位、多渠道展示甘南大米品牌形象的推介模式。
线上营销。依托黑龙江省大米网的网络销售资源,实现甘南县电子商城、兴十四“兴村网”、蓝海电子商务的映像互动对接,鼓励稻农和加工企业开展微商、电商业务,打造生产者与消费者直销通道,减少产品流通环节和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探索和尝试开展农产品众筹、网上订单种植和大宗产品直链电商等新业务,不断拓宽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同时,积极组织县内龙头企业和“三品一标”产品企业对接、入驻黑龙江省大米网,拓宽大米的销售渠道,实现网络销售增值。引导并帮助企业在全国设立甘南大米品牌直营店和分销点。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昆明、哈尔滨等地均设有甘南大米直营店和分销点,线上与线下并行的销售模式初步形成。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全县绿色食品水稻认证面积20.5万亩,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数量达到30个。开发有机高端大米。引导水稻加工企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进行有机食品生产,统一品牌,打出甘南特色有机食品大米品牌,全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