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展评 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基于“五育融合” 打造“
2022年,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新跨越。各地各校高度重视教育宣传工作,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校园新闻作品。
注:最终将综合专家评分(占65%)以及影响指数(占35%),评选出2022年度全市十佳校园新闻,同时评选出最具网络影响力的校园新闻作品2件。
劳动教育天地广,学生田间欢乐多。在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引领下,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高举立德树人旗帜,以“田间课堂”为突破,积极构建、不断完善探索“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传承农耕文化,关注自然生态,努力提供可借鉴的乡村学校劳动课程实践经验。
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创办于1908年,以“养正”为校训,兴教百年。国学大师钱穆曾在此担任校长,提出“让一切课程规章都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近年来,学校倡导“德体兼修、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整体构建了“四季养正,五育融合”活动课程,劳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板块。
后宅中心小学地处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这里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江南始祖泰伯在此疏浚圩田、种植水稻,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江南农耕文化。在此背景下,在劳动教育课程构建过程中,学校得到街道的支持,开辟了5亩水稻“责任田”,将劳动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引领学生投身种植,体验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生活,品尝“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滋味,感悟从种子到粮食的演变过程中蕴含的蓬勃生机,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
以水稻“责任田”为载体,后宅中心小学在“四季养正·劳动践美”课程体系中植入“田间课堂”平台,聚焦劳动教育主题,探索“五育融合”。
活动是真实、适切的融合契机,把握这一契机的关键在于对活动进行“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化设计。为此,学校“田间课堂”的设计力求将劳动实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首先是劳动技术与知识学习的融合。在种植水稻的整个过程中,分阶段通过资料收集、农技员讲授、长辈经验等形式,了解掌握育种、插秧、抽穗、扬花、收割、碾米等相关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好“自然笔记”,学会计算产量,了解有机水稻和生态农业相关知识。其次是劳动实践和德性教育的融合。课程将劳动品质和坚毅、耐挫、生态保护、珍惜粮食等德育目标一起作为育人目标,并在实践中凸显、在评价中反映。水稻种植时跨5个月,其中大半时间是炎炎烈日,又须每周下田劳作不辍,是非常好的德育实践和身体锻炼。再其次是生产劳动和美育的融合。学生设计承包田的班牌,记录自然笔记,用美术作品表现水稻生长过程和劳动场景,用文学作品表达劳动情感和收获,实现美育拓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后宅中心小学和街道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试验田和技术指导员,一起设计课程,经历完整的水稻种植过程,让学生真正脚踏实地、扎根泥土,在“田间课堂”收获完整的农耕体验。
在育种环节,学生在农技员的讲解下,学习选种的知识,熟悉浸泡、育秧的流程,感受生命萌发的神奇。在插秧环节,学生在听取农技员的要领讲解后,在长辈的带领下,努力躬行,实践摸索,了解了插秧的间距、行距和深浅,掌握了插秧的要领。在耘耥环节,学生学习松土,在汗流浃背的劳作中看着水稻一点点地生长。在除草环节,学生历时整个暑假,每周一次,在身体力行中辨别稗草和秧苗。从抽穗到扬花时段,是不能下田劳动的,这个阶段学生静静观察水稻的生长细节,了解水稻的生长规律,记录水稻生长的过程,描摹水稻抽穗的样态,拍摄自然和谐的生态。在收割环节,学生以家庭为单位下田收割,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比赛,观摩机器脱粒,品尝新米饭,在真切的环境中深刻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后宅中心小学精心打造闭环式劳动教育模式。学校依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的要求,在“养正少年发展评价体系”中包含劳动评价子项,根据学生“田间课堂”的参与情况和表现,授予贴花,累计一定数量后授予“行行”奖章,特别优秀的授予“养正少年”奖章,以此鼓励学生,促进发展。学生的劳动笔记也是一种自我评价,有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次田间课堂的插秧活动,我为自己的坚持和收获感到自豪,也深深地体会到劳动不易,农民伯伯种庄稼真的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一定要多参与劳动,珍惜粮食,拒绝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