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杏彩app-稻可道 非常稻⑦ 这块稻田有点“奇”一块田里用了三

日期:2024-12-23 08:23:04 点击数:1 来源:杏彩app下载 作者:杏彩平台官网

  有的田块,稻子紧挨田埂,始终保持一个方向成行生长;有的田块,稻子则整齐地远离田埂20厘米左右,成行生长,但有两个朝向;还有田块,稻子却恣意生长,完全不成行,而且显得低矮瘦小一些。

  “这是不同的栽植方式造成的。”任万军解释,这块260多亩的稻田里,采用了人工栽插、机械化育插秧、机械直播,这是目前省内三种较为常见的水稻栽植方式。

  不同的栽植方式,普通人能看出稻田生长“姿态”的不同,在专家眼中,可不只是为了看看它们是否长得“乖巧”那么简单。

  作为示范园区,在这片稻田里,同时种植了宜香优2115、川康优2115、晶两优534、川康优丝苗等主栽品种以及我省“稻香杯”的遴选品种。同样的生长气候、管理条件,不同的栽植方式会对水稻造成什么影响呢?这是这片稻田的意义之一。

  站在紧挨田埂成行生长的稻田旁,任万军介绍人工栽插技术,实际运用历史最长,普及程度最广,也最为成熟,“种水稻的都会”。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工栽插技术面临着用工紧缺和工价高昂两大“痛点”。“一个工价高达一两百元,插一亩需要两个工,费时费力又费钱,而且非常累。”

  伴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栽植步入机械化时代。用插秧机械代替人工栽插以及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水稻机插秧技术应运而生。

  任万军指着一径之隔的稻田,显得更规则,与田埂保持20厘米左右距离,“这是以机械化育插秧方式栽植的特点,靠近田埂的地方,机器覆盖不了”。

  因为具有节省人工、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等优势,机械化育插秧在省内快速推广,普及率约40%。在大邑,机械化育插秧的普及率,在近5年内,从10%提高到了90%以上。

  随后,任万军又指向不远处的另外一块田,这块田比前两者低矮瘦弱一些,且不成行,“这就是同期的机械直播水稻。”

  “直播,最省事。”任万军介绍,省去了育秧、移栽等过程,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一方面降低了稻农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节约了水稻栽植环节成本。

  不过,任万军专门提醒,与“轻松”相伴的是风险。从单一环节来看,机械直播省钱省力省事,但是增加了不可控因素,也将成本和风险摊进了整个水稻种植过程。

  试验表明,当机直播播期与插秧的栽期相同时,机直播水稻亩产较机插、手插低80公斤左右,而机插、手插水稻亩产则差异不显著。“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示范园区内的田块并非比较试验田,但同样让这个共识反复得到印证。”任万军解释。

  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周虹介绍,我省种植的2800万亩水稻中,50%以上采用手插秧,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等不利于展开机械化作业的区域;40%采用机械插秧,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等地;机械直播技术运用面积目前仅5%左右。

  那么,机械插秧是不是最好的技术?对于这个问题,任万军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不同水稻栽植技术诞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具备各自的优势和问题,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副教授陈勇补充,不管是什么技术,实施者是否严格按照技术要点执行,才是能否发挥最大优势效力的关键所在。

  “采用机械化育插秧,如不重视育秧环节,移栽时秧块质量不高的秧苗,后续产量也会受到影响。采用机械直播技术,如果不重视水肥和杂草管理,种子泡烂、杂草滋生、颗粒无收的前车之鉴也比比皆是。”陈勇说。

  任万军直言,农科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就是要助力农业从业者增强对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把控,降低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程度。

  任万军建议,种植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稻栽植方式,向着丰产丰收这一亘古不变的农人目标持续发力。

  坚定落实粮食安全战略,我省在2020年粮食丰收的基础上,明确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只增不减,意味着跳起摸高。2020年,我省粮食产量705.5亿斤,是近20年首次突破700亿斤,2021年,还要再增2.5亿斤,达到708亿斤;种植面积还要再增31.1万亩,达到9500万亩。

  当前,从川南到川北,从成都平原到山丘河谷,水稻生长,先后进入分蘖、抽穗期,这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时期。

  秧苗正绿,农人忙碌,这是夏日蜀乡最美的场景,这正是水稻默默凝聚土地能量、孕育无限希望的美好时节。关注粮食安全,记录川稻贡献,正当其时。

  为此,四川农村日报从即日起推出“稻可道,非常稻”主题策划。记者走进田间,走进实验室,多视角,全方位,关注水稻从一粒种子到一碗米饭的全过程,探寻我省科技之“稻”、小康生活之“稻”、乡村振兴之“稻“,讲述水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等这些四川“非常稻”背后的故事。